我們習慣依循約定俗成的方式生活,從穿衣、飲食到走路、站姿,往往只是「別人這麼說,所以我們這麼做」,甚至深信這才是對的。直到學習身體流動與結構調整,才驚覺許多錯誤姿勢與不適,都是日常小習慣累積而成。透過老師的解析與指導,我們才發現,省力、順暢地行走、跑步、上下樓梯竟然如此困難且重要。
進一步學習『身體結構調整』後,才理解傳統按摩與整復多半治標不治本,甚至可能加重問題。真正的解方,是找出張力不均的根源,進行調整。一開始聽到這個觀點時,覺得難以置信,然而在實作過程中,透過簡單省力的手法,竟能讓突出的骨骼、緊繃的肌腱與肌肉逐漸放鬆、回歸正常。當自己親自體驗時,更深刻體會到這種無痛、溫和的方式帶來的舒適感,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整復與調理。
然而,看似簡單的手法背後,蘊藏龐大的知識與手感要求。一整天的學習,不僅讓人疲憊,卻也帶來開闊新視野的滿足感。作為臨床醫療工作者,我深知許多病人都是身體無法再代償才求助醫療,若能在健康亮紅燈之前介入,或許能改變許多人一生倚賴醫療的困境。這正是健康促進與預防醫療的核心,而身體結構調整也傳遞了相同理念——在身體崩壞前,找回平衡,而非以過度外力介入,破壞原有結構。這門學問考驗我們的經驗與拿捏,恰如人生與愛情,如何理解並實踐,成為我這次學習最重要的反思。
儘管手法抽象繁瑣,但有機會接觸這門知識,我願意投入時間磨練,因為值得!感謝朋友的介紹,讓我得以認識子杰老師,進而學習這門課程,也開啟新的實踐與努力目標,這份緣分,彌足珍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