結構調整的學習旅程對我而言,不僅是一種技術的累積,更是一場對身體與自我理解的深層探索。再次參與第一階課程的複訓,讓我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重新檢視這套系統,也體會到時間與經驗如何轉化我們對知識的吸收與運用。

過去初學時,對於結構調整「順勢—鬆動—流動—還原」的操作手法與原理仍感陌生,許多觀念也需要時間消化。如今重回課堂,過去模糊的概念變得清楚許多,也更逐漸掌握到每個動作背後的細節與邏輯。特別老師在講解筋膜、肌肉、韌帶、肌腱與支持帶等結締組織時,以及與皮連線、筋連線與骨連線等交錯複雜關係,已能與實際操作手感產生更直接的連結,不再只是去理解字面上的意思,而是學習去真正「感受到」受調整者的身體流動狀況。

這次複訓也讓我意識到,結構調整之所以特別,在於它的「柔和而有效」。年輕時或許可以接受較重的身體手法,但身體的回饋才是真正的答案。越來越明白,溫和不等於無效,而是一種更貼近身體本質的溝通方式。這份體悟,是我從複訓中最珍貴的收穫之一。

老師的教學依然嚴謹有序,課程編排依然緊湊且富有邏輯,每一次實作示範與回饋,都讓我更加確認:結構調整不只是技術訓練,更是一種身體智慧的養成。很感謝有機會再次參與,也期待未來能持續精進,讓這門手法在更多人身上發揮真正的療癒力量。